制造是社会创造产品和物质活动的基础,而智能制造则是当前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响当当的制造大国,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与其他国家先进制造的差距。于是我国政府在2015 年 5 月 8 日便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 ( 智 ) 造体系,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

然而,在诸多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过程中,存在标准体系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相关标准较为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在转型时适应性较差,与制造业发展速度相比,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如何打造企业标准化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打下夯实基础,是企业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相信不少企业也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但为什么没有实施起来呢?这里整理了一下几点原因:

1、企业不够重视,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

因为标准化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且见效较慢的一项工作,需要从技术、管理、应用实施、宣传引导、监督等多个环节共同完成,并非一蹴而就,这与一些企业“以传统或快速的工作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攀升”的理念相斥,这一现象在中小型企业更为常见。因此,企业领导者的长期战略眼光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助推剂。

2、缺乏对标准化认识

缺乏标准化认识的企业将标准化局限于图纸标准化和质量体系标准化,在这类型企业中,质量体系标准化相比于图纸标准化更显得重要,所以很多企业纷纷参与了质量体系认证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然而企业标准化建设可以说是涵盖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从销售、设计研发、工艺、生产、质量管控、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除制定相关标准之外,还需要依赖各类管理系统来共同完成,如PDM系统、PLM系统、ERP系统等。

3、缺乏标准化人才

   通过上述两点就能知道,企业标准化建设无论是工作量和建设周期,都是需要专业的标准化团队来完成的,但通过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还没有“专职”的标准化人员,大部分是由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兼任,导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学习专业的标准化知识,标准化自然是无法做好。

一些企业标准化人员现状(身兼数职)

上述内容中,我们讲了3个比较影响比重比较大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让企业标准化之路举步维艰,那企业标准化之路应该如何开拓呢?

从我实施过技术服务的企业情况来看,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但在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如快速反应市场需求、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效率更高效、管理更方便等,因此,有了目标导向之后,就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公司发展特点,来制定企业的标准化之路。也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方向明确

很多企业不敢做标准化的一大原因就是方向不明确,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表示标准化是有好处的,但是企业目前还不适合做,通常这也是方向不明确的一种表现。我知道他好,但是好在哪里?能带来多少量化的收益?我暂时看不到,所以觉得还不是时候做。因此,明确方向很重要,要有量化的目标,然后再制定标准。例如:研发周期缩短20%、采购成本降低10%、呆滞物料库存减少30。只有看到量化的收益,企业管理者或所有者才能真正重视标准化的建立。

2、领导者重视

      领导者具备标准化意识、足够重视标准化,才能给标准化实施者足够的信心,因为标准化实施过程不光只是企业内部人员,还可能涉及咨询公司、软件或系统服务商共同完成,所以需要在领导者的带动和鼓励下,才能将标准化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另外,还要重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出专业的标准化人才,服务于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与维护,才能打造长久的标准化体系。

3、制度落实

标准是实践和经验的最终成果,任何一项标准制定出来了都需要有人员去贯彻执行。然而在一些企业中,即使制定了标准与规范,但也未能实现企业标准化建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困难。这个原因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企业人员多年的习惯与标准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有的企业为了尽快完成产品交付与对资深人员的考虑,标准化的落实就会处于尴尬状态,最终难免会导致形同虚设的局面。因此,标准化的执行是很具挑战的,也可能是标准化过程中最难的一环,需要企业全员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最后,做一个小总结,在上述内容中,虽然列出许多标准化面临的挑战,但挑战均是可以突破的,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完成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并从中获益。相信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企业能完成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实现“制造”迈向“智造”的成功转型。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